红釉
红釉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,当时有一种呈色不太稳定的铜红釉。但真正纯正、稳定的红釉是明初创烧的鲜红;到嘉靖时,又创烧了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。鲜红为高温色釉,矾红为低温色釉。

红釉的种类很多,除鲜红外,又以浓淡而衍生为各种不同的品种。深者有宝石红,朱红、鸡血红、积红、抹红等。抹红带黄色的又叫杏子衫,微黄的又叫珊瑚釉,此外还有橘红和枣红。淡的一般称粉红,带灰色的叫豇豆红,灰而又暗的叫乳鼠皮;胭脂红也是粉红的一种。粉红中最艳丽的叫作美人醉。

铜红
用铜作着色剂来装饰陶瓷制品,始于汉代。当时的铜绿釉,釉是铜在低温铅釉和氧化气氛中呈现的绿色。铜还能使高温石灰釉在还原气氛中变成美丽的红色。宋代制瓷工人掌握了这一科学规律,制成了钧红;元代又制成了釉里红。

铜红釉在烧造技术上难度很大。铜的正常显色不仅与铜的含量和基础釉的成分有关,而且对窑内温度和气氛的变化都十分敏感。配方和烧成条件方面的任何微小变化,都会导致色调不正常。有时甚至同一配方在同样的烧成条件下,也会出现不同的色调。所以,直至明永乐时期,才正式烧成呈色鲜红的瓷器。
钧红
宋代的钧窑利用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,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铜红釉,称为钧红。
钧红是最早的红釉。当时的釉料配制不够精细、准确,除了铜以外,还混杂着其他金属氧化物,因此钧釉红具有红里泛紫的色调,近乎玫瑰花、海棠花的紫红色,所以又称为“玫瑰紫”和“海棠红”。钧红制品中,还常出现红、兰、紫三色互相交错、如火如霞的绚丽画面。

钧红釉的创制,为陶瓷的装饰工艺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,明代的宝石红、霁红,清代的郎窑红、桃花片及一些窑变釉的出现,都与钧红有关。
祭红
所谓“祭红”,是鲜红釉的一个品种,因这种釉色常作祭祀用器而得名。它创于宣德年间,又名宣烧。祭红又称宝石红。文献中往往还把它称作鸡红,解释为鸡血之红;或称霁红,解释为雨过天晴之霞霁;还有称作积红、醉红、极红的,不一而足。
郎红
郎红亦称郎窑红,系以清康熙时督陶官朗廷极的姓氏而命名。郎红乃仿宣德祭红釉,但较祭红为鲜,且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,色泽绚丽、光艳夺目,是我国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。

郎红釉的特点是釉汁厚,釉面除大片裂纹外,还有不规则的牛毛纹;器物底边由于釉汁的流垂凝聚,而近于黑红;器物口部露骨多呈粉白、淡青或浅红色。世有“脱口垂足郎不流”之称。

郎红釉以铜为着色剂,用1300°C以上的高火度还原焰烧成。传统的郎红釉对烧成的气氛,温度要求很严,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,所以当时有民谚说:“若要穷,烧郎红”。
返回